English

古稀老人书写“文化长征”史

2000-03-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实习记者 李晓波 我有话说

敲开北京大学历史系张寄谦教授家的门,出来迎接我的是一位行动极不方便却又极详和安然的老太太。她正是当年西南联大校歌的曲作者张清常先生的妹妹张寄谦教授。

由于怕多占用老人的时间,我开门见山向老人谈起《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记实》一书。谈到此书的编辑工作,年愈古稀且大病初愈的张寄谦教授显得有些激动。她说,由于“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西行距今已有六十余年,当时的参加者,或已故世,或已是耄耋之年,许多资料也已散逸,加上以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又是三校(北大、清华、南开)迁至长沙这一段历史,这些西行资料如果再不及时收集整理,其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

1938年2月19日晚8时,西南联合大学三百多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由长沙出发,徒步横跨过湘西、黔东、滇西,最后于4月28日抵达昆明,以求躲过敌人的炮火继续完成教育事业,行程1663公里(号称3500华里),历时69天。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环顾同一时期同样遭受奴役侵略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师生像中国这样顽强地进行教学的。此行博得国际上的普遍赞誉,甚至被有的外国学者称为中国的另一次长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汝丰则称之为中国的“文化长征”。

正是出于一位历史学者对于历史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张寄谦教授于1997年毅然接受了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副会长沈克琦先生的倡议和委托,担起了重任,开始着手搜集、整理和编辑西南联大离开长沙徒步西行过湘西、黔东、滇西至昆明的这段历史资料。她克服种种困难,抱病不辍,终于在去年完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记实》一书。此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年底出版。

张教授说当时手中有三四份要做的事儿,这项工作在她接手时觉得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就拿它先做,但实际操作起来其实难度很大。书中的201张图片到现在都已是极其珍贵的资料。亲历者或其后代均以此作为对那一段历史的纪念,且又都是只此一张,所以许多珍藏者怕遗失或损坏,不愿出借;加上一开始照片翻拍的经费还没到位,张教授自己又难以承受翻拍的巨额费用,所以几乎借不到什么照片。后来经费到位了,情况就稍好些。。张教授又指着一张“黄团长在普安途中”的照片说:“在史无前例的那场运动中,要保存这类照片可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黄团长是当时国民党的中将黄师)翻到堕毁的盘江铁索桥那张照片时,张教授笑了,说:“旅行团出了名,有些人便想沾点儿光,写了篇文章说当时在这桥上走来走去,其实亲自参加过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当时的铁索桥在旅行团到达前不久由于年久失修坠毁了,这张照片是个证明。”说着又翻开“盘江险渡”的七张照片,“要这桥还好好的,怎么会用小船险渡呢?”张教授笑得很安详很宽容,就像在说一个犯了小错的孩子的事。

档案的收集整理还是比较容易,但分散在个人手里的日记文章和其他资料收集起来就相对较难。张教授说,幸好大家都很珍惜这段历程,对此书的编辑工作都很支持,有些材料由于本人已经故世,是由其后人送来的。有些材料的得来也是凑巧,材料所有者不知道有编辑此书的事儿,张教授也不知道有这份材料的存在,却就偏偏碰上了,真是“无巧不成书”。此书的文字材料主要是由回忆文章、著作和当时的日记等组成。张教授说由于一些材料已经出版过,宣传得也很多,像闻一多先生的一些文章,还有刘兆吉先生编的《西南采风录》等,大家都比较熟悉,不想重复,所以就尽量少选一些,而尽量多刊登一些大家都未曾见过的材料。但像林蒲(林振述)的《湘西旅行日记》和钱能欣的《西南三千五百里》虽说都曾刊出过,却都早已绝版,所以这次又将它们收录进来。最为难得珍贵的是杨式德、余道南和董奋十万多字的从未发表过的日记。这些资料都是亲历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记下的抗战初期湘黔滇的风土人情,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和湘黔滇社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我们在这些文字清新、朴实的资料中读到的不仅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们对湘黔滇的特异风俗美丽景致的领略,更能读到的是他们对于国家状况与前途的关注与担忧,而这恰恰是现在所缺乏的精神。

张教授认为,我们不能夸大旅行团的作用,但是这3500里的征程确实使这一批来自民族磨难和战争烽火中的青年的心志得到了磨练,激励了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以求得祖国强大不受外侮欺凌而奋斗的决心,无形中为培育人才打下了基础。后来的历史可以为此作证。

谈到这儿,张教授表示了对现在教育状况的担忧。她让我看“李鹗鼎电话”一节,说:“那个时候的学生敢于批评老师,老师也不以为忤,师生间的关系是很活泼自由、很融洽的,现在是看不到了。”张教授希望此书在大家看来不仅仅只是一堆历史的材料,让大家怀怀旧就作罢,而是希望它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与启发,这个想法在她编写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始终。张教授说:“编完这本书,就像亲自参加了一次旅行团,重走了三千五百里路,对我自己也是很有意义的。”

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留下的不仅是三千里路云和月的历史或一些西南少数民族的风情景致,更重要的是那种提升着我们向上的精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